今天是:

【江南师政】朱晓亮:以篮球为笔,书写育人华章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  文:体育部 朱晓亮  来源:党委教师工作部

站在体育馆明亮的灯光下,看着队员们在场上完成最后一组战术配合,我总会想起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。那时刚接手男篮校队的我,从未想过这片球场会成为我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沃土,更没想到,一场场比赛、一次次训练,竟能编织出如此动人的育人篇章。

一、初心如磐,以热爱点燃梦想之火

记得刚接手校队时,看着队员们充满朝气却略显青涩的脸庞,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。但我从未有过丝毫退缩。我深知,教育不是简单的指令,而是用行动唤醒灵魂。

姚健琛(毛毛),设计学院学生,身体素质不错,但性格内向,缺乏自信。我经常在训练后单独留下他,一对一地指导他的技术动作,不断鼓励他勇敢尝试。慢慢地,毛毛开始有了变化,在一次友谊赛中,他主动请缨上场,并且发挥出色。赛后,他激动地对我说:“教练,是您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!”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,教练不仅要教会队员打球,更要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,用爱与耐心点燃他们内心的梦想之火。

二、无私奉献,用坚守浇灌成长之花

2020年疫情期间,球队集训被迫中断。看着队员们在视频里焦虑的眼神,我深知,这不仅是训练的停滞,更是对他们心理的考验。我开始每天在微信群里发起“线上体能打卡”,女儿参与录制教学视频,详细讲解每个动作要点。除了居家体能打卡,还邀请我的母亲(舞蹈教师)协助录制舞蹈脚步练习,让队员在舞蹈脚步的练习下体会顿挫节奏、爆发力、平衡感,那些曾因惯性动作受限的变向死角,在舞姿的解构重组中,感知到了身体的延展性与协调性,多了份行云流水的艺术质感。这种坚守在2020年疫情期间达到了新高度。当所有线下训练叫停期间,而男篮队员们却在视频中展示着自己的执着和热爱,队员们在评论区刷屏:“教练,这是我们见过最有温度的课堂”。

三、创新探索,借变革开辟育人新径

随着时代的发展,传统的训练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篮球人才培养的需求。为了更好地提升队员们的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。我引入了运动数据分析系统,通过对队员们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,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。例如,针对投篮命中率不高的队员,我们通过分析他的出手角度、力度等数据,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调整,取得了显著的效果。

为了培养队员的综合素养,在训练计划中加入“战术辩论会”和“比赛复盘演讲”环节。队员们不仅要提升球技,还要学会用逻辑思维分析战术,用语言表达团队协作的重要性。这些创新举措让球队面貌焕然一新,更让队员们在毕业后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四、传承价值,让精神照亮前行之路

针对“00后”学生特点,我创建了“篮球+思政”育人模式。在分析NBA球星科比的“曼巴精神”时,融入大国工匠的执着坚守;解读中国女排逆袭故事时,关联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。这种将体育精神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,更好地培养队员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。

在一次重要比赛中,我们遇到了实力强劲的对手—河海大学,比赛一度陷入胶着状态。关键时刻,我叫了暂停,鼓励他们不要放弃,要相信自己,篮球比赛不仅是胜负,更是对自我的超越。队员们听后,重新振作起来,在赛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团队的凝聚力,最终逆转比赛,取得了胜利。这场比赛,我们战胜的不是对手,而是曾经那个不敢挑战极限的自己。食品博士陈驰赛后感叹:“场上五个人像是一个头脑发出的指令,五体一心战术,太享受比赛了”。体育比赛中,团结能让团队发挥出大于个体之和的力量,校队永远传承“团结拼搏”“永不言弃”的体育精神。

五、共同成长,以蜕变铸就育人丰碑

十年执教生涯,我经历了从“技术传授者”到“人生导师”的蜕变。我深刻认识到:教育从来不是单向输出,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。这种成长体现在教学相长的每个瞬间,这片球场见证了太多的汗水与欢笑、挫折与成长。教育者的成长,恰在于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,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平衡。

作为一名高校教练,我始终牢记,我们培养的不仅是运动员,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。我相信,只要我们心怀热爱,不断努力,在篮球场这片特殊的“教室”中,践行着爱岗敬业、无私奉献的承诺,不断探索创新育人方式,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蜕变,书写着属于我们的育人故事。

朱晓亮老师课堂教学


阅读(

编辑:于乐


    点击排行| 精华推荐

技术支持:信息化建设管理处

校内备案号:JW备170083

地址: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

邮编:214122

联系电话:0510-85326517

服务邮箱:xck@jiangnan.edu.cn

Baidu
map